4月15日至16日,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巨维博、副院长乔吉超带队,组织学术型博士生赴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践教育活动。师生一行深入三线建设历史旧址和中国航发黎阳生产一线,通过实地参观、专题座谈、技术讲座和主题党课等形式,深刻感悟航空报国精神,坚定科技强军信念。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强化了新时代青年投身国防事业的使命担当。
寻根三线历史,赓续航空报国精神
4月15日下午,学院一行首站抵达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和牛洞三线建设遗址。斑驳的厂房、锈蚀的设备、陡峭的山洞车间,无声诉说着上世纪六十年代航空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洞主”的带领下,师生们深入了解当年航空工作者如何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等困难,为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定基石。

走进中国航发黎阳,共话产学研合作
4月16日上午,团队来到中国航发黎阳,先后参观了企业展厅和现代化生产厂房。在展厅中,黎阳的发展历程、技术突破和核心产品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到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飞跃进步。走进智能化制造车间,精密加工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和严谨的质量管控体系,展现了当代航空工业的高水平发展,也让博士生们对课堂所学的工程力学等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校企双方举行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航发黎阳专务李玉林主持。中国航发黎阳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企业技术需求与人才培养规划,乔吉超则围绕西工大在力学学科及航空领域的优势和科研方向进行了交流。双方一致认为,未来可在项目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招才引才、工程博士联合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专题研讨与党课: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16日下午,中国航发黎阳总工艺师张玉为师生带来题为《工程力学在发动机上的应用》的专题讲座。专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力学理论在发动机设计、制造和故障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在互动环节,博士生们踊跃提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随后,中国航发总经理助理丁光俊主讲《三线精神与航空发动机发展》主题党课,通过大量珍贵历史影像和人物事迹,生动诠释了三线精神如何在当代航空人的接续奋斗中焕发新生。党课中特别强调,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希望西工大学子继承前辈遗志,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勇攀高峰。
实践育人结硕果,青春聚力强国梦
三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学生们分享感悟时提到:“这次实践让我们跳出书本,看到了航空工业的真实脉搏”“作为博士生,不仅要追求学术创新,更要思考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院党委书记巨维博总结道:“此次贵州之行既是一次专业教育,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希望同学们以三线精神为灯塔,在科研攻关中敢于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成为支撑国防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是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继续拓展与国防重点单位的合作,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人生价值,为航空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西工大力量。
(文字:何蒙 图片:中国航发黎阳 审核:巨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