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涵养国防军工情怀,传承三线建设精神内核,2024年4月15至17日,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巨维博带队青年研究生导师赴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开展“赓续三线精神,赋能育人使命”主题培训活动,通过沉浸式国防军工教育与业务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模式,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使命担当。
寻迹三线:感悟军工报国精神密码
在黎阳航空展览馆,导师们借助数字化展陈与实物档案,全景式认知国防工业体系从战略布局到技术突围的演进脉络,深入体悟‘备战备荒为人民’时代命题下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图谱。展馆内复原的洞库车间、泛黄的工艺图纸及老式机床设备,生动再现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峥嵘岁月。巨维博书记与青年教师讨论时,多次提及:“三线建设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品格,正是新时代‘总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因。”参训导师通过实物档案与多媒体影像,深刻体悟“自力更生、科技报国”的军工精神传承。

对话历史:洞见艰苦创业精神图谱
走进三线建设时期的核心生产区——菜花洞,斑驳的红色砖墙与岩壁沉积的工业油渍形成强烈视觉震撼。洞内的历史痕迹,无言诉说着当年科研人员在喀斯特溶洞中“边建设、边投产”的奋斗史诗。导师们现场表示:“要深入挖掘三线建设中‘厂所结合、技术攻坚’的育人元素,将其转化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的鲜活教材。”

聚力发展: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局
在专题交流会上,乔吉超副院长就学院力学学科特色与研究生培养体系作专题宣讲,提出与黎阳公司共建同等学力及工程博士专项班的规划,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中国航发黎阳总经理助理丁光俊以《三线精神与航空发动机发展》为题,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与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现实命题深度融合,讲述了三线创业者们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信念,支撑黎阳在1970年成功试车首台涡喷-7发动机,填补国内航空动力空白的事迹。双方就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此次活动创新采用“思想溯源+实践赋能”的模式,强化导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自觉。参训导师纷纷表示,将把三线精神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家国情怀引领、创新能力筑基、工程实践强基”的研究生培养新范式,为培育新时代国防科技领军人才注入精神动能。
图文:赵敏然
审核:巨维博